本文将聚焦于增强式训练(Plyometrics),探讨它如何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工具来提升跑者的运动表现。
对于跑步运动而言,耐力表现主要取决于四大生理要素:
-
最大摄氧量(VO 2 max):衡量身体摄取和利用氧气的最大能力。
-
跑步经济性(Running Economy, RE):反映跑姿的生物力学与新陈代谢效率,具体指在某个给定的次最大配速下的摄氧量。跑步经济性越好,意味着在相同速度下消耗的能量越少。
-
最大摄氧量利用率:与乳酸阈紧密关联,代表在乳酸开始急剧堆积前,身体所能维持的最大运动强度占自身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。
-
运动持久力(Durability):指在高强度运动中,抵抗疲劳、长时间维持稳定输出的能力,常被视为“抗衰减能力”。
尽管这四大要素都至关重要,但根据目前证实的经验,真正限制运动员表现的,往往并非其达到最高速度的能力,而是长时间维持稳定运动强度的能力——即我们所说的运动持久力。
长期坚持大训练量(持续数年)能够促进运动持久力的提升,这主要得益于身体发生的结构性与代谢性适应。其中一项显著变化是肌纤维类型的逐渐转变:在长期低强度训练的刺激下,II 型肌纤维(快肌纤维,爆发力强但易疲劳)可能向I 型肌纤维(慢肌纤维,耐力好)转化。此外,影响肌肉细胞代谢与收缩功能的其他适应性改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力量-耐力组合训练中,增强式训练的作用与地位
综合分析有关力量-耐力组合训练的各项科学研究,结果显示,将力量训练融入专项跑步计划,有望提升运动持久力及跑步经济性(RE)。然而,必须强调的是,针对跑步的力量训练不应照搬自行车项目的训练模式。
原因在于,在我看来,跑步时的步幅动作在生物力学上远比自行车踩踏更为复杂。自行车的踩踏过程几乎完全是向心收缩(肌肉缩短发力),而跑步的步幅则是一个向心与离心收缩(肌肉拉长时发力)交替进行的过程,这构成了所谓的牵张-缩短循环(Stretch-Shortening Cycle, SSC)。
SSC(牵张-缩短循环)的构成阶段:
肌肉预激活:在脚落地冲击前,肌肉提前收缩,为承受负荷做好准备。
离心阶段(拉伸):肌肉在被动拉长时主动收缩,如同弹簧被压缩,储存弹性势能。
短暂的等长阶段:肌肉长度几乎不变但保持高张力,暂时锁存弹性势能,是离心到向心的快速转换点。
向心阶段(缩短):肌肉向心收缩,同时释放储存的弹性势能,产生强大的爆发力推动身体前进。
这种SSC 机制在跑步生物力学中扮演着核心角色,它能优化弹性势能的利用效率,从而降低每一步的能量消耗。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方法,例如增强式训练,来理解和强化这一机制,对于提升长跑运动员的持久力和跑步经济性,或许比主要侧重向心收缩的传统健身房力量训练(如深蹲、腿举)更具潜力。
结合 SSC 机制,解析跑步步幅:
A. 支撑期(脚掌触地):SSC 的启动
-
当脚掌接触地面时,小腿三头肌、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在负重状态下被动拉长并主动进行离心收缩。
-
这个快速的离心收缩阶段将弹性势能储存在跟腱、足底筋膜以及相关肌肉的肌腱之中。
-
脚掌触地时间越短,SSC 效率越高,弹性势能在后续推进阶段的利用率就越高。
B. 缓冲期(SSC 过渡 - 等长阶段):能量的锁存
-
在这个极其短暂的过渡期,肌肉保持高度张力,但关节角度几乎不变(等长收缩)。
-
储存起来的能量暂时保存在肌腱等弹性结构中,并且需要迅速转换到推进阶段,以最大程度减少能量损失。
-
维持最佳的**肌肉刚度(Stiffness)**对于高效的能量传递、减少能量耗散、优化运动表现至关重要。
C. 推进期(SSC 的向心阶段):弹性势能的释放
-
随着肌肉的向心收缩(主动缩短),储存的弹性势能被释放出来,与肌肉主动收缩产生的力量叠加,形成强大的推进力。
-
这个爆发性的向心收缩有助于降低跑步过程中的摄氧量,从而提升跑步的能量效率。
-
SSC 的质量直接影响跑者的“腾空感”(反弹能力)和前进速度。
D. 腾空期(空中阶段):肌肉放松与下一周期的准备
-
肌肉在腾空期得到短暂恢复,并为下一次触地支撑做好预激活准备。
-
前一个支撑期高效的 SSC 激活有助于延缓肌肉疲劳,使跑者能更长时间地维持高效、经济的跑姿。
**牵张-缩短循环(SSC)**是跑步表现的一个基本要素。其效率的提升有赖于神经肌肉系统和肌腱组织的适应性改变,以实现更优的弹性势能储存与释放。对 SSC 的训练需要巧妙地融入整体计划,旨在最大化收益,同时控制疲劳与受伤风险。合理的训练周期安排和严格的监控是优化 SSC 对耐力表现积极影响的关键。
SSC 的生理学基础
A. 肌肉-肌腱复合体的作用
-
弹性势能的储存与释放
-
肌腱以及肌肉内的弹性成分(如肌联蛋白 Titin)在离心收缩阶段储存机械能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。这些结构如同高弹力橡皮筋。
-
这部分储存的能量随后在向心收缩阶段被释放出来,叠加在主动收缩力量之上,用以提升动作的效率和力量输出(即“免费”的能量)。
-
-
肌肉刚度的调控
-
肌肉-肌腱复合体保持**最佳刚度(Optimal Stiffness)**能改善力量的传导效率。可以想象成一个硬度适中的弹簧,既能有效储能,又能快速回弹。
-
刚度过低(太软)会削弱能量储存和回馈能力,导致能量损失过多;而刚度过高(太硬)则可能限制缓冲能力,增加肌肉和肌腱的受伤风险。
-
B. 神经肌肉系统的适应
-
反射性激活与牵张反射的贡献
-
牵张反射(肌肉被快速拉长时引发的保护性收缩反射)能够迅速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(肌肉纤维组),从而增强向心收缩阶段的力量输出。
-
这一过程通过脊髓层面的神经肌肉反馈回路得到调控和加强。
-
-
肌肉间的协调与协同激活
-
SSC 的效率高度依赖于主动肌群(Agonists)与拮抗肌群(Antagonists)之间的精准、快速的协调配合。
-
拮抗肌群的过度协同激活(即在主动肌发力时,拮抗肌产生不必要的“对抗”或“刹车”效应)会降低动作效率和净输出力量。
-
疲劳对 SSC 的影响:生理与力学层面的后果
A. SSC 引发的疲劳特征
反复、高强度地利用 SSC 会引发神经肌肉疲劳,并逐渐损害肌肉的力学性能,具体表现为:
-
跑步或跳跃时的触地时间延长(Ground Contact Time, GCT 增加)。
-
弹性势能回馈能力下降(SSC 效率降低),跑起来感觉更“沉重”,缺乏弹性。
-
在涉及 SSC 的长时间运动后,最大力量和爆发力减弱。
-
肌肉刚度调节能力受损,可能导致落地冲击增大,肌肉和肌腱承受更大负荷,增加受伤风险。
Chan-Roper 等人(2012)在 2010 年盐湖城德瑟雷特新闻马拉松赛上对 179 名完赛时间介于 2 小时 20 分至 5 小时 30 分的跑者进行了实地研究,结果发现随着比赛进行:
-
触地时间增加,这反映了肌肉疲劳导致的地面反应速度(反应性)下降。
-
髋关节后伸幅度减小,表明比赛末段跑者无法充分蹬伸,动作幅度减小。
-
摆腿期膝关节屈曲增加,这被认为是一种身体为减少下肢转动惯量、节省能量而做出的代偿性调整。
研究还发现,速度更快的跑者凭借更强的股四头肌力量,在支撑阶段能够维持比慢速跑者更大的膝关节屈曲角度(以更好地吸收冲击和利用弹性)。其他运动学参数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速度组间相似。
B. 运动后的恢复与适应过程
-
急性恢复期(高强度 SSC 运动后 0-48 小时)
-
肌肉力量和功率输出显著下降。
-
肌肉损伤指标(如肌酸激酶 CPK)水平升高,表明有微细损伤。
-
肌肉和肌腱的刚度暂时性降低。
-
-
延迟恢复期(高强度 SSC 运动后 2-7 天)
-
身体启动炎症反应和肌肉修复过程。
-
肌肉收缩能力逐渐恢复。
-
发生神经肌肉适应性改变,旨在提高身体对未来同类训练负荷的耐受性(超量恢复的基础)。
-
C. 对耐力表现的影响
- 马拉松等长距离耐力项目比赛末段,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,身体需要付出更多的向心收缩努力(即消耗更多能量)来弥补 SSC 效率降低带来的影响,维持原有配速变得更加困难。
跑步训练中的应用
A. 通过训练 SSC 提升运动表现
-
通过更高效地利用弹性势能来改善跑步经济性(RE),让你跑得更“省力”。
-
针对触地时的冲击频率和力量进行训练(如不同类型的跳跃练习),以优化 SSC 并提升抗疲劳能力。
-
进行神经肌肉训练(如增强式训练、短距离冲刺跑、坡度跑)以增强肌肉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力量输出速率(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, RFD)。
B. 适应周期与效果维持
-
通常需要6 到 8 周的专项增强式训练才能观察到 SSC 效率和相关运动表现(如跑步经济性)的显著提升。
-
训练效果的消退(De-training):停止专项训练2 到 4 周后,神经肌肉适应(如反应速度、协调性)开始减退;而通过训练获得的肌肉-肌腱刚度的提升效果则会在停止训练6 到 8 周后逐渐消失。这意味着维持训练效果需要持续的刺激。
SSC 训练的潜在风险与注意事项
A. 潜在风险
-
若 SSC 训练(尤其是高强度增强式训练)安排不当(强度过高、频率过密、量过大、进阶过快),可能导致过度训练和慢性疲劳。
-
肌腱承受的应力显著增加,肌腱炎(如跟腱炎、髌腱炎)风险升高。
-
在进行强度过大的离心或增强式训练后,可能出现严重的肌肉损伤和延迟性肌肉酸痛(DOMS),影响后续训练。
B. 降低风险的措施
-
循序渐进:严格遵循渐进性原则,逐步增加训练负荷(如跳跃高度、次数、强度)与训练量。
-
合理安排:在高强度训练日之间安排足够的恢复时间或低强度活动,避免疲劳过度累积。将增强式训练放在精力充沛时进行。
-
打好基础:在进行高强度增强式训练前,确保具备一定的基础力量。通过核心力量训练(如平板支撑、桥式等)和平衡/稳定性练习加强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和关节稳定性。
-
关注技术:确保动作技术规范,尤其注意落地缓冲和膝关节的稳定,避免膝内扣等错误姿势。
预期的运动表现提升
Balsalobre-Fernandez 等人(2016)的一项针对高水平耐力跑者(最大摄氧量 > 60 ml/kg/min)的荟萃分析指出,每周进行 2-3 次增强式训练(每次训练量控制在合理范围,如研究中涉及的最多约 200 次跳跃),持续 8-12 周,能够有效改善跑步经济性。具体而言,这种改善相当于在给定配速下,平均每公斤体重每分钟的摄氧量降低了2.32 毫升(ml∙kg⁻¹∙min⁻¹)。对于竞技跑者来说,这是非常显著的效率提升。
近期,Zanini 等人(2025)的研究也显示,在训练有素的跑者(最大摄氧量约 56.8–58.6 ml·kg⁻¹·min⁻¹;10 公里成绩约 39 分 02 秒)中,实施为期 10 周、每周 2 次的结合力量与增强式训练的计划(在不改变原有跑步里程的情况下),能够显著改善跑步经济性(特别是在疲劳状态下的经济性,即经济性的持久度)和运动持久力。
提供给运动员的力量与增强式训练计划示例(源自 Zanini et al., 2025 研究):
在该研究中,经过 90 分钟的次最大配速跑测试后评估跑步经济性,接受组合训练的跑者(红线)其跑步经济性(RE)的恶化程度(相比测试开始时)从测试前的+4.7%显著降低到测试后的+2.1%,表明其在疲劳状态下维持效率的能力增强;而对照组(蓝线)则无明显变化。更重要的是,在完成这 90 分钟跑步后立即进行的力竭时间测试(TTE,强度为 95% VO₂max),组合训练组的力竭时间(即运动持久力)平均延长了 35%,对照组则无变化。研究者认为,神经肌肉系统的适应性改变(最大力量提升 22%;跳跃高度和功率提升 15%)是解释持久力和跑步经济性(尤其是在疲劳状态下)提升的主要原因。
组合训练:力量与耐力(实践层面的考量)
增加训练负荷无疑会给身体带来额外压力,同时也压缩了恢复和适应的时间——而这恰恰是取得进步所必需的。如果在现有的耐力训练计划之上简单地叠加力量训练课,很可能加剧疲劳,干扰恢复进程,甚至导致过度训练。反之,若用力量训练完全取代一节耐力课,也可能弄巧成拙,因为总训练量(尤其是专项耐力训练量)仍然是提升持久力和心血管适应的关键因素。
为了规避这些问题并促进身体实现最佳适应,如何将力量训练(特别是增强式训练)巧妙地融入以耐力为主导的训练计划中,需要周全考虑。在此背景下,增强式训练显示出其独特优势:它可以被直接整合进一堂耐力训练课的热身或技术训练部分,或者紧随一次轻松的耐力训练之后以“预疲劳”的形式进行(此时能更好模拟比赛后程的疲劳状态下维持 SSC 效率的能力)。这样做既能有效刺激神经肌肉系统,又不会大幅增加整体训练负荷和恢复压力,还能保留发展持久力和跑步经济性所必需的耐力训练量。
训练的重点可以放在有针对性地强化膝关节伸展肌群(股四头肌)和屈肌群(腘绳肌),以增强支撑期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力量。同时,通过灵活性练习(如动态拉伸)和强化训练(如髋屈肌和臀肌练习)来保持或改善摆腿阶段髋关节的活动幅度和力量,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方向。此外,进行充足且技术规范的增强式训练以发展牵张-缩短循环,有助于缩短触地时间,提升跑步效率和“轻快感”。
专业教练分享一段小经历: 我曾经带领一支田径队的中长跑队伍,在一个完整的赛季里,每周安排了一次约一小时的增强式训练课。我们循序渐进,最终能完成像 6 组 1000 米跨步跳(Bounding,一种幅度较大的连续跳跃练习)这样的训练内容。这显著提高了队员们的抗疲劳能力,更重要的是,他们在越野赛和场地赛中的成绩都得到了提升。如今回想,对于训练课末段进行的增强式训练(随着疲劳累积,跳跃质量和幅度会不可避免地下降)其确切的训练效果和刺激性质,我仍有深入的思考,但那段将增强式训练融入耐力计划的经历无疑是非常宝贵和成功的。
落跳(Drop-Jump)
这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种练习,它旨在发展下肢的反应力量(Reactive Strength)和爆发力,同时强调最小化触地时间(Ground Contact Time, GCT),从而精准地训练牵张-缩短循环(SSC)的快速转换能力。以下是动作要领:
起始姿势
-
双脚与肩同宽,站立在一个稳固的抬高平面上(例如跳箱、长凳、台阶等),高度需根据个人能力选择(初学者可从15-30 厘米左右开始)。
-
确保平台稳定,且前方的落地区域平坦、无障碍物。
下落阶段(Drop)
-
向前迈出一步,自然地离开平台边缘,重点是利用重力向下“坠落”,而非主动向上或向前跳。
-
控制身体下落,目标是平稳着陆,同时保持髋、膝、踝关节处于预备状态,准备吸收冲击并迅速反弹。
落地缓冲与反弹(Amortization & Rebound)
-
双脚大致在髋部正下方同时落地,尝试用前脚掌着地,落地要轻快。
-
落地瞬间快速、小幅度屈膝屈髋吸收冲击,但要避免过度下蹲。保持背部挺直,目视前方,核心收紧,关键要避免膝盖向内扣(膝外翻)。
-
核心目标是尽可能缩短触地时间(GCT):触地即发力,利用肌肉和肌腱的弹性势能,爆发性地向上蹬地垂直起跳。想象地面有火炭,一触即走。
空中姿态与最终落地
-
向上跳跃时,力求达到最大高度,空中保持身体稳定。
-
跳跃后再次落地时,同样要用前脚掌着地,并主动控制缓冲过程,保持膝关节稳定和躯干正直,避免僵硬落地。
-
稍作停顿,调整好平衡,再进行下一次重复。或者,如果采用递增高度的方案,则准备进行下一高度的练习。
练习方案示例 - 落跳:
可以在热身后,或轻松跑之后进行。以下是一个示例,具体次数和组数需个体化调整。
在三个不同的高度上进行训练。每个高度完成两组,每组十次重复。组间休息充分(例如 2-3 分钟)。
务必循序渐进,从较低的高度和基础动作开始,熟练掌握技术后再逐渐增加难度(如提升高度、增加次数或组数、尝试单腿变式等)。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为期 6 周的渐进式增强式训练方案示例(结合落跳和其他跳跃):
爆发力训练计划表
周次 | 练习内容 | 组数 × 重复次数 | 恢复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
1-2 | 1. 垂直跳(深蹲跳) <br>2. 原地双腿屈膝跳(双腿蜷缩跳) <br>3. 双腿连续跳(10 米) | 每个练习 2 组,每组 8-10 次 | 组间休息 1-2 分钟 |
3-4 | 1. 10 米跨步跳(弹跳式跨步) <br>2. 低高度 (20 厘米) 深跳 <br>3. 台阶跳跃(单腿或双腿) | 3 组,每组 8-10 次<br>(或跨步跳为 2×10 米) | 组间休息 1-2 分钟 |
5-6 | 1. 中等高度 (30-40 厘米) 深跳 <br>2. 单腿连续跳(每腿 6-8 次) <br>3. 上坡冲刺(可选,用于增强爆发力) | 3 组,每组 8-10 次<br>(或 3×10 米) | 组间休息 1-2 分钟 |
结论:
通过将增强式训练(如落跳)巧妙地融入耐力训练计划,你可以期待跑步经济性得到改善(研究显示提升幅度约在 2%至 8%之间)。这主要得益于牵张-缩短循环(SSC)效率的提高,即身体储存和利用弹性势能的能力增强,从而降低了单位距离的能量消耗。最终,你将能够以更高的配速维持更长时间,这归功于肌肉神经系统效率的提升和抗疲劳能力的增强。
此外,增强式训练有助于减缓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(如马拉松后半程)运动表现的衰退幅度,提升你的“运动持久力”(Durability)。通过发展在高强度下持续运动的能力,你将有效巩固自身的耐力基础,进而提升整体耐力运动表现。
总结
决定跑步(及耐力运动)表现的四大要素
-
最大摄氧量(VO₂max):心血管系统运输和肌肉利用氧气的峰值能力。
-
运动经济性(如跑步经济性 RE):完成特定功率或速度运动时的能量消耗效率。经济性越好,越“节能”。
-
乳酸阈/无氧阈相关的强度:在乳酸等代谢副产品急剧积累前所能维持的最高可持续强度(常以最大摄氧量利用率或特定功率/配速表示)。
-
运动持久力(Durability):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中维持初始生理能力(如经济性、功率输出)和抵抗疲劳的能力。
运动持久力的重要性
- 很多时候,限制运动员更进一步的并非其最大输出能力,而是将较高强度维持至终点的能力。长期、持续的训练是提升持久力的基石。
牵张-缩短循环(SSC)的关键作用
-
肌肉快速拉伸(离心)后立即收缩(向心)的循环,能够有效储存和释放弹性势能,如同弹簧效应。
-
高效的 SSC 可以降低能量消耗(提高经济性)、增强爆发力并提升肌肉的快速反应能力。
-
疲劳会显著降低 SSC 的效率(表现为触地时间延长、肌肉刚度调节失常、弹性势能利用率下降等)。
力量与耐力组合训练的考量
-
将力量训练(特别是增强式训练)纳入耐力计划可以提升持久力、运动经济性和爆发力,但需要精心规划,避免过度干扰耐力适应或导致恢复不足。
-
简单替换或叠加训练都可能存在弊端,整合是关键。
增强式训练(Plyometrics)的价值
-
是强化 SSC、改善运动经济性和神经肌肉效率的理想手段(研究表明可降低跑步耗氧量 2%至 8%)。
-
可以灵活地整合到现有训练中(如热身、技术环节或轻松训练后),对总负荷和恢复影响相对可控。
-
落跳(Drop Jumps)、垂直跳(Vertical Jumps)、跨步跳(Bounding)等是常见的有效练习形式。
实验研究的启示
-
多项研究证实,适当的增强式训练能显著改善训练有素跑者的跑步经济性(节省摄氧量)和运动持久力(如延长力竭时间 TTE)。
-
神经肌肉适应(力量、功率、反应速度提升)是这些改善的关键机制。
受伤风险控制
-
增强式训练对身体冲击较大,必须循序渐进,量力而行,将技术规范放在首位。
-
充分的热身、合理的训练频率、充足的恢复是预防损伤(如肌腱炎、肌肉拉伤、应力性骨折)的关键。
作者建议
-
通常建议在数周(如 6-12 周)的周期内,每周进行 1-3 次增强式训练,以获得可观的效果。训练量(如总跳跃次数)需谨慎控制。
-
根据运动员的个人水平、训练阶段和当前状态,个体化调整练习类型、强度(如跳跃高度)、量(次数、组数)。
-
务必将增强式训练与充足的专项耐力训练相结合,以实现最佳的综合运动表现提升。
引用文献:
-
Balsalobre-Fernandez et a. (2016). Effects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running economy in highly trained runners :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-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.
-
Chan-Roper et al. (2012). Kinematic Changes During a Marathon for Fast and Slow Runners
-
Jones & Kirby. (2025). Physiological Resilience: What Is It and How Might It Be Trained?
-
Zanini et al. (2025). 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s Running Economy Durability and Fatigued High-Intensity Performance in Well-Trained Male Runners: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
训练计划领取
关注公众号
- 发送消息"训练计划",获取职业车手 0 训练计划(50 多个)内容。
- 发送消息"28",获取 28 天 FTP 提升 37 w!阿联酋车队教练秘密计划:四周内显著提升,骑友反馈 28 天内月均增长 30 w,最高提升 37 w!
- 发送‘hit’获取间歇训练计划
- 发送‘耐力间歇’获取“如何规划耐力项目中的间歇训练”?
- 发送‘马拉松’获取马拉松训练计划
推荐阅读
- Strava 11 万跑者数据揭秘!《运动医学》重磅研究,告诉你马拉松 PB 的真相
- 延长 > 90%VO2max 训练时长,才是最大摄氧量训练的关键
- 【案例分析】越野跑 MaxiRace 前十选手的备战全攻略:生理、心理、营养三位一体
- 告别无效训练!马拉松想要突破瓶颈,这份强度训练指南请收好
- 功率分析:环法自行车赛 STAGE 16 – 温格高在个人计时赛中提前将近两分钟进入 Col de la Loze“皇后赛段”。
- 功率分析:环法自行车赛 STAGE 9 –本届环法自行车赛的功率数值是现代自行车运动历史上最高的。
- 4×8 分钟长间歇训练:241 瓦提升至 280 瓦,阈值功率增加了 16.2%。